银行为何青睐科技人才
来源:经济日报 9月开学季即将到来,银行银行业2023年校园招聘也正式拉开序幕。为何与此前数年不同的青睐是,今年各家银行愈发青睐科技人才,科技如数据分析师、银行研发工程师等,为何并将优先录取“有较强的青睐数据分析处理、数据模型建设能力的科技应聘者”,有些银行还提出了“3年内招聘1万名科技人才”的银行计划。 银行愈发青睐科技人才,为何这是青睐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。回顾银行业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,科技这也是银行一部科技发展史。从最初的为何“一把算盘一支笔”,到后来的青睐“鼠标+记账机”,再到如今的“纯互联网银行”,银行业一直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、受益者、推动者。尤其是近十年来,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,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,深刻改变了银行业传统获客模式、风险控制模式以及经营管理方式。 数字化转型能否成功,关乎一家银行的市场竞争力。不少人可能还记得2014年初因“余额宝”引发的存款大搬家讨论,这是移动互联网对传统银行业的一次代表性“冲击”。时至今日,大部分个人用户早已习惯了移动支付、电子商务、线上申请贷款,大部分银行也已完成了从“坐商”到“行商”的转变,主动、靠前服务,持续强化科技赋能。对内,银行不断加强对信息数据的整合、共享和挖掘,并将其广泛应用至各个业务环节。对外,银行主动与头部互联网机构开展合作,共拓服务场景、共享数据资源,有些还会共建风险控制模型。 数字化转型能否成功,还关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。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为例。一方面,受益于金融科技,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大幅提升。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,小微企业众多的非标准化“软信息”转化为具有信用价值的“硬信息”,这让此前不可能发放的贷款变成了可能。另一方面,受益于金融科技,小微金融服务的效率也大幅提高。通过线上平台以及供应链数据,银行实现了批量获客、节省了运营成本,小微企业则实现了线上申贷、当天放款,资金运转效率得以提升。 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各家银行的科技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,痛点集中在“招不来”或“留不住”。从招聘环节看,有信息科技背景的毕业生更加青睐科研机构、互联网机构、创业企业等,对于他们来说,不论是个人职业发展前景还是薪酬待遇,银行都略显逊色。从留人环节看,由于银行的传统优势资源仍集中在信贷部门,部分科技人员认为,自身数年后容易遭遇职业发展天花板,因此会逐渐转投别家。 接下来,各家银行要统筹“重视科技”与“遵循金融规律”二者之间的关系。要意识到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根本逻辑,互联网提供的是服务平台、技术手段,而金融的核心仍是风险控制。因此,各家银行要综合施策、统筹管理,既要让科技人才留下来、更好地发挥作用,又要尊重金融规律,严防因不当使用数据而引发各类风险。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瑞幸之后,陆正耀又推“库迪咖啡”,注册资本1亿美元!这次能成吗?
- “扇贝跑路”事还没完?股民索赔过亿 近乎资不抵债的獐子岛咋办?
- 东方雨虹李卫国:不要浪费了一切真正的危机
- 宁德时代:公司产能预计逐步释放,以平稳生产保障客户交付需求
- 从一年亏损60亿 到半年净赚2.5亿:爱奇艺把死棋走活了
- 450万吨,商务部追加下发成品油出口配额
- 万科驰援旧相识,绿景白石洲获注资22.8亿元
- 乘联会:初步统计5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同比下降17%
- 财政部下达2022年中央企业独立工矿区市政社区等办社会职能运营补助资金预算
- 嘉银金科2022年一季报:净利润1.45亿元,同比增54.3%
- 北京顺义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%实现复工复产
- 顾地科技业绩堪忧高管套现离场 “折戟”文旅业务后路在何方?
- 把公权力当谋私工具,70后珠海农商行副行长被“双开”,去年该行营收增速下滑2%…
- 商务部:中国前4月进出口1.98万亿美元 从规模上创同期新高
- 公交地铁查验健康码是否会影响高峰期进站效率?北京市交通委回应
- 第二批60款游戏获批!涉及这些上市公司,腾讯、网易为何又缺席?
- 11月贷款报价利率(LPR)出炉 LPR已连续三个月“按兵不动”
- 中保协:引导保险公司强化“一次通过”意识
- Q1扭亏为盈获机构力挺,欢聚时代估值虽低却未走出困境
- 711广告海报被指擦边,回应:已撤下
- 搜索
-